中信退出西凤酒第二大股东一事,《筹划IPO十年未果,中信退出西凤第二大股东之位!缘何至此?》一文发出后,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中原基金董事、执行合伙人晋育锋也在一时间发表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思考。晋育锋认为,从10年4次IPO未果,中信退出这一事件来看,体现了资本和酒行业的一些逻辑关系,资本可驱动、可控制、可复制的基本是标品,而白酒行业从产品到场景、再到运营和管理,各种要素多为非标品。
另一方面,晋育锋也表示,资本入局酒业,首先摸清不同等级酒企的老板的真实需求;其次熟悉产业规则;再次梳理标品与非标;才有可能改变规则。现将晋育锋的点评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白酒产业的本质是地域和文化。不同品牌在两者上的差异,导致白酒作为民族化的产业之一,在产品与用户、品牌与市场、渠道与平台、团队与组织、场景与关系、政治与生态等等方面,很难有相同的、可复制的。
第二,抛开资本的逐利性不谈,资本可驱动、可控制、可复制的基本是标品,标品才能借力资本的力量快速跑马圈地,快速登录资本市场。而白酒行业恰恰是非标居多。
第三,白酒具体有哪些非标?由于气候、水质、土壤、原料、温度、湿度的地理环境差异,产品差异太大,这是一类非标。同样正因如此,想通过收购与重组打造一个多品牌平台,一类非标也将导致协同效应无法有效呈现。这就是第二类非标。
而这些骨子里非标的东西,正是难以被资本改造的。
第四,多年来我反复说过,为什么家电、啤酒、消费电子、快消品等行业大多能被资本控制并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几个巨头可以占据七成以上份额,追本溯源就是标准化的东西容易被改造、被复制、被整合。ToC互联网平台寡头垄断的路径也是如此。
反过来看,为什么手工的匠心制作的产品难以做大,也是如此,它并不会因为资本的入驻而驱动企业爆炸式裂变。
第五,中信退出西凤,并不意味着资本无法影响和改造白酒行业,并不意味着进入白酒的资本都折戟沉沙——虽然多年来外来资本的确没有几个成功案例。
第六,中信真的没能力将西凤送入资本市场吗?超级金融超市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只能说,要看中信如何看待白酒产业,要看西凤在中信体系内的战略价值才行。
中信的主业是金融,拥有金融领域全牌照;实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能源产业;服务业主要是房地产。白酒在中信庞大的资本版图中,战略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思考。
个人判断,并不是中信不想让西凤上市,只是对中信而言,价值还不够大。
当然,西凤的系统性风险(经销商买断品牌始终高居营收大头,自营品牌难以成长)也的的确确是硬伤,IPO很难过会,过了也很难赢得市场追捧。
第七,作为从事白酒超过20年的我,转型为半个投资人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从投资思维看白酒,资本究竟能给白酒带来什么?怎么带进来?
资本需要的是先熟悉规则而不是试图快速控制,需要的是区分标品和非标,梳理标品,以标品逐步倒逼非标变革。为什么1919、酒便利等酒类连锁可以复制?终端渠道是标品。
第八,上个月跟某家已经收购了两家酒企、并有意继续收购地方酒企的资方沟通过。我反复提及,除了钱,你还能给酒厂带来什么?哪些方面能形成协同效应?省酒龙头和省内优势酒企的老板们,名和利已经有了,真的需要通过资本市场体现个人财富吗?都知道低于50亿规模基本上不了市,现在没去想啊!把握不住老板们的真实需求,怎么可能说服其接受并购重组?
第九,对白酒有兴趣的资本方,给一个建议——首先摸清不同等级酒企的老板的真实需求;其次熟悉产业规则;再次梳理标品与非标;有可能改变规则。
左手拿钻石,右手拿大刀;钻石吸引目标对象,大刀砍向标品建设。我想,这可能才是正道。(来源:酒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