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边塞诗人王翰的一首《凉州词》,绘出了一幅醉卧沙场的豪情画面,也佐证了西部地区自古就盛产葡萄酒。
随着产业发展,葡萄酒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一瓶葡萄酒里,有种植匠心,有酿造工艺,也有丰富的感官体验,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紫色名片”。
与此同时,葡萄酒产业也面临冲击,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葡萄酒产业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住宁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自然条件的劣势成就产业发展优势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海拔、大温差、干燥少雨、贫瘠砂石地等自然条件,是农作物种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这种劣势对于种植酿酒葡萄、发展葡萄酒产业,却是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何晓勇委员表示。以宁夏为例,贺兰山东麓日照充足,热量、矿物质丰富,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黄河灌溉便利,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
从国内来看,我区葡萄种植面积超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产区贺兰红、贺兰晴雪、银色高地、迦南美地、留世、西夏王、长城天赋、张裕摩塞尔、贺东庄园、立兰等酒庄酒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来看,蓬勃发展的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葡萄酒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吸引了保乐力加、轩尼诗等国外企业来宁投资。
“贺兰山东麓这片土壤的贫瘠和纯粹,恰恰是为葡萄酒产业预留的佳土地。”宁夏西鸽酒庄董事长张言志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过30多年的沉淀,以及近10年的快速发展,产品品质已经得到国内外高度认可,产区度也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当前,西部开发的诸多利好也惠及葡萄酒产业。按照葡萄酒“产区+品牌”的发展规律来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势能已经聚集。
优势不仅表现在品质上。在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利用山荒地资源,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大的洪水拦蓄工程。星罗棋布的酒庄及葡萄园,成为贺兰山东麓的风景线和生态屏障。
截至2019年底,宁夏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占的1/4,是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260亿元。
放眼整个西部地区,甘肃、新疆、云南等地也积极利用资源禀赋发展葡萄酒产业。
甘肃河西走廊的东端,有近30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葡萄酒产业每年能为当地农民提供20多万个工作岗位,带来人均2万元到3万元的纯收入,并在甘肃河西走廊区域内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植被,产生生态效益。
新疆目前已形成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四大产区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19年公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葡萄酒产业将进入到扩产增量期。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吐鲁番市,“酒庄游”正成为旅游的新选择。
云南虽然偏离北纬40度酿酒葡萄黄金生长带,但是高海拔带来的冷凉气候、充足的日照以及漫长的生长季,使之成为酿酒葡萄生长的天然理想地。
何晓勇委员认为,葡萄酒产业已逐渐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建设、加快脱贫攻坚、融入“一带一路”的理想选择和重要产业。
期待成本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在一些大型超市里和酒类专卖店,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并不高,100元以内就能买到口感很不错的葡萄酒。”一位消费者表示,在选购葡萄酒时,会将国内品牌和进口品牌做比较,选择性价比合理的产品。
当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位列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10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相保护协定附录,为宁夏葡萄酒进入欧盟、提升市场度提供了有力。
同时,世界各主要葡萄酒出口国纷纷瞄准我国市场。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迅速增长,成本低、价格低但品质不低的国外葡萄酒大量进军我国市场,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形成冲击。
“受自然条件限制,宁夏等西部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需要越冬埋土防寒和灌溉设施等附加投入,加之我国葡萄酒按照工业产品征税,进一步升高了葡萄酒生产成本。”何晓勇委员说。据统计,国产葡萄酒平均利润10%左右,而进口葡萄酒平均利润可达25%。
委员们建议,应将国产葡萄酒由工业产品列入农产品范畴,取消10%的消费税,结合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实际,逐步降低葡萄酒增值税税率,降低国产葡萄酒税负成本。
“实施减税降费等差异化政策,将西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列入专项给予扶持,进一步支持葡萄酒产业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酿造工艺、生产装备、衍生品开发等基础性应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何晓勇委员说。
此外,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葡萄酒推广力度,争取葡萄酒赛事、会议等重大活动承办权,并将举办选地向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
在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期待开启新一瓶的“芬芳”。(来源:紫色梦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