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热”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高潮,也代表着酱酒投资热达到高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随着酱酒热的逐渐降温,投资风向也有所改变。
2021年上半年,酱酒大热,也引来诸多资本进入,包括诸多跨界进入者。譬如以保健酒闻名的海南椰岛、中国家电巨头红牌集团等,先后在当年上半年或签约设立新的酱酒公司,或规划投入巨资建设酱酒基地。
当年4月,第十三届遵义文旅大会友好城市暨招商引资签约活动在仁怀举行,期间签约项目19个,合同引资额达167.6亿元。
此外,还有诸多其他香型名酒企业也纷纷推出酱酒投资计划,一时之间,似乎所有的热钱都被吸引过来。
但是在下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政府针对“投机资本围猎”现象的点名,让诸多资本开始止步;另一方面,此前因为酱酒热投向市场的产品产生一定程度的积压,进而造成经销商甩货现象,这也给酱酒热与投资热泼了冷水。
智邦达咨询机构董事长张健认为,酱酒企业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分化,从“大家都热”走向“头部热”,而头部已经形成,继续进场的都是大玩家。
这意味着,资本一窝蜂扎堆进入酱酒领域的现象或不会在2022年出现。但是少数投资方在审慎判断后,其热情依然不会熄灭——这种投资将转向长期主义而非短期逐利。
在酱酒投资热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新的风口在哪儿?业界认为,一些表现出流行趋势的领域,或会成为新的投资方向。譬如近年来流行的包括果酒在内的混合型低度酒饮、逐渐升温的威士忌等。
2021年的数据显示,仅在当年9月、10月,就至少有15家新酒饮项目获得了融资,而在2020年,仅有13个新酒饮品牌拿到融资。
此外,代表新消费场景的“小酒馆”也开始热起来。深耕社区店的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连锁品牌RISSE锐肆酒馆在2021年先后获得多轮融资。
业界认为,未来的投资方向势必将同针对年轻消费者的流行趋势结合起来,所谓“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投资风向产生变化的同时,投资的主体或也会发生改变。此前从其他领域撤出来的“热钱”纷纷涌入酒业,一度引发监管部门的警惕。这意味着,来自于业内或者近似行业的资本或将成为酒业投资主流。
随着酒业集中度的提高,意味着其投资门槛也在抬升。以2021年第三季度上市企业财报来看,白酒头部企业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总营收达到1776.72亿元,约占所有上市白酒企业营收总和的78%。
业界认为,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名酒集中,这表示后来的投资者,必须以此作为竞争要素加以考量,若投资金额较小或标的过小,就代表着不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在这样的态势下,白酒类的投资与并购都会朝着更加巨大的方向发展。
这反过来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具备足够的体量。实际上,近年来,引发行业关注的投资主体均为“巨无霸”级别。例如2020年,复星集团旗下豫园股份与金徽酒的控股股东亚特集团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成为金徽酒的新控股方。复星方面前后两次交易,共投入了约25.52亿元取得金徽酒38%的股权。
创立于1992年的复星集团,其总资产高达7000多亿元人民币(截至2021年6月30日),堪称“巨无霸”级别的资本集团。2020年底,复星再下一城,购得舍得70%股权,同样是交易金额达到几十亿元的大买卖。
除民营大型资本的并购之外,国营资本推动的并购也在上演。2021年8月,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附属公司华润酒业控股有限公司与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山东景芝白酒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此次交易完成后,华润酒业持有景芝白酒40%股权,这是继入股汾酒之后,华润在白酒领域实施的第二次大的布局。华润方面负责人侯孝海表示:“白酒不仅是该战略中的选择,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着力落地的战略。”
实际上,除了华润之外,一些白酒产区如泸州、遵义等,纷纷由地方政府或者相关国资出面推动并购整合。整体来看,国资推动的并购、整合其对行业的影响力更大,其占据的位置也更高。这意味着,今后酒业的投资风潮中,国资将会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