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9998.TV/ 2023-06-17 阅读数:336
茅台生产车间工人的“脑洞”有多大?
《环球美酒》杂志发布文章《“大隐”隐于茅台车间的“发明家”脑洞有多大》,揭示了茅台生产车间工人在酿造过程中的创新巧思和发明工具。
一个蒸粮甑子,在他们手里“折腾”出数次变化,从木甑到石甑、活动甑,一点一点的改变,改善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手工灌装的年代,他们自制靠人力推动的木质转盘,模拟出初的“生产流水线”,提高灌装效率。
甚至锨、铲、扫帚、拖把等工具上的木质手柄,也被他们拆掉,改成重量轻、韧性高的碳纤维手柄。
车间工人的“脑洞”,带来的或许只是一次小革新、一项小发明、一点小改造、一种小设计、一个小建议,但它映射的是茅台的创造力。
创造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有人说,茅台酒的酿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因此,当先辈们将小麦、高粱从粮化酒的那一刻,创造力便成为茅台人代代相传的基因。
走进茅台酒生产车间,忠实传承工艺流程的工人们,手眼所到之处,总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各自的创造力。
▋ 一把小铲直达酒醅深处
制酒五车间的三月,去年重阳进场的红缨子,历经蒸煮、加曲、摊晾变成酒醅,第四次进入窖池。空气里丝丝缕缕的酒香泄露了看不见的窖池深处的秘密,可发酵性糖正在静静转化为酒和香味物质。
窖池发酵是茅台酿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酒醅在窖池中发酵时长占整个生产周期的一半以上。
每每此时,制酒五车间副主管郑国风都变得异常小心。他知道,窖池里,糖类正在转化为酒精,窖内的高温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等生物化学作用的进行,促进尾酒发酵增香,同时又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繁衍,并为产酯酵母菌、甲烷菌、己酸菌等微生物代谢活动提供充足碳源。
“窖池发酵对酱香型白酒整个酿造体系及风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郑国风说,近年来,茅台利用先进设备,通过取样检测,以“感官+数据+经验”的综合方法,准确掌握窖池内的发酵状态。
取样检测,需取窖池深处的酒醅,检测其酸度、水分等理化指标,根据检测数据反馈的结果,对酒醅的发酵情况进行生产预判,及时调整纠偏。
工艺员使用不锈钢取醅小铲进行取样(邓刚 / 摄)
酒醅入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多次常规取样检测。在一二轮次酒酿造的时候,由于气温较低,堆积发酵缓慢,为了准确跟踪了解酒醅发酵进程,有时需要连续几天取样。
郑国风脚下的窖池是个“庞然大物”,取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大工程——要挖开窖池顶部的紫红泥,一层一层扒开酒醅。取样后,再一点一点回填。“工作强度大不说,还容易对窖池内正在进行的发酵产生干扰。”郑国风说。
制酒五车间工人萌生了一个想法,“设计一个深层酒醅取样工具,能到达窖池深处,抓取出酒醅,更重要的是使用时动静小,对正在发酵的酒醅不要形成过多干扰。”
制酒五车间成立攻关小组,设计出了不锈钢取醅小铲。
不锈钢取醅小铲,立起来像字母“T”,只是后的一“笔”被拉得老长。这一“笔”结尾处是一个半圆形铲头。
使用时,将小铲插入酒醅,双手分别握住T字“第1笔”的两端,旋转小铲,直抵深处,随即抽取离池,样品已在半圆形铲头中。
在不锈钢取醅小铲协助下,一次深层酒醅取样不到2分钟便可完成。郑国风说,一天取三四十个样,以前一个上午都干不完,现在两个小时不到就全部完成,“而且只需切开巴掌大的封窖泥,程度地保护了窖池发酵状态。”
这把可爱的小铲,如今已经在茅台酒厂全厂推广使用。
▋ 一方竹席守护紫红泥
酒醅下入窖池后,先得在上面盖上一层谷壳,再使用赤水河谷特有的紫红泥封窖。
7000万年前形成的侏罗白垩系紫色沙页岩、砾岩,受海拔高度和岩石风化后成土母质的影响,发育为紫红泥。
很多人知道,茅台酒酿造离不开紫红泥制作的窖泥。窖泥作为微生物载体,是茅台酒窖池发酵、成香的关键要素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土壤因为不可再生,已经变得贵重非常。
近年来,茅台酒厂提出,要提高封窖泥的循环使用率。每个酿酒周期,酒醅都会在窖池里出入九次,紫红泥便要被反复使用九次,窖泥与谷壳的分离工作也要进行九次。
为了能尽可能地分离谷壳和窖泥,车间工人提出了使用棉布、麻袋、纤维布等各种材料隔离入窖,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
“拿起小刷子,一点一点刷掉窖泥上的谷壳。”制酒十车间副主管任佳林提起此前分外麻烦的分离方法,直摇头。
偶然间,任佳林想起曾见过高粱种植户晾晒高粱时,会在地上垫上竹席,防止高粱与地面直接接触,从而保 证高粱的净度;茅台酒酿制中上甑时使用的抬箢,是用竹子制作的,在茅台的工艺要求里,竹子是允许和生产原料接触的。
在经过茅台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检测验证后,制酒十车间开始进行试验,使用竹席充当隔离材料。
第1次,工人们按照窖池尺寸,做了一张超大的竹席。
准备就绪。酒醅下窖,撒上谷壳,盖上竹席,正准备用紫红泥封窖时,工人们才发现,竹席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严丝合缝地贴紧龟背形窖面。
“龟背高高顶起竹席,像顶了块‘石板’,‘四角’盖不到,张着个口子,影响后期紫红泥封窖。”任佳林说。
工人们戏称,得换个更柔软的“被子”。柔软的“被子”需要柔软的材料制作。
茅台的“发明家”们不太甘心。念念不忘总有回响,谁知道真的找到了一种特别的竹类植物,完美符合要求。
一个多月后,厚度仅有1毫米左右的新竹席出现在车间里。
试用结果是,所有问题都顺利解决。这次成功距离第1次试验,已经过了三年时间。
制酒十车间技术员胡贵君介绍,经统计,使用竹席隔离谷壳和紫红泥的班组,每年可节约8.4立方米的封窖泥,80.8%的封窖泥实现了循环使用,开窖操作更是省去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2021年,这项发明获得贵州省职工优 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QC成果同年荣获全国优 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晾堂和窖池之间,只隔着离地十厘米左右高的窖梁。
在晾堂摊晾酒醅、拌曲或者打扫晾堂等时候,酒醅常常飞入窖池。打糟时,打糟机滚筒的转动,部分酒醅也会飞入窖池内。
飞入窖池内的酒醅,有的粘在封窖泥上,有的落入窖底,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霉变。霉变后的酒糟会污染封窖泥,影响封窖泥再次回收利用;落入空窖池底部的酒糟霉变后,会直接影响到窖底酒的质量;且这些飞洒出去的酒糟,因为粘上窖泥只能丢弃,同时造成了酒糟浪费。
制酒二车间十五班酒师张基林进行实验比对,结果发现,一个班组一年七个轮次的生产,在操作过程中,落入窖池内因不及时清理而霉变、或粘泥后丢弃的酒糟,有可能造成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了不让酒糟掉入窖池,制酒二车间的工人需要想办法在特定的时候把晾堂和窖池隔离开。
工人们决定就地取材,在车间使用的材料里寻找合适的。“都是生产现场准许使用的、不会影响制酒环境的材料。”张基林说。
于是一块像屏风又像卷轴的新物诞生了。
效果立竿见影,酒糟不再误入窖池,很快便大规模投入使用。
时间一长,“屏风”被发现还是有缺点。撒曲时,曲粉容易附着在棉布制作的“屏风”上,不易清洗。且晾堂温度较高,在水蒸气作用下,有滋生细 菌的可能。
在生产管理部的帮助下,“屏风”再次更新材料,杜绝发生霉变、滋生杂菌的可能。
酒糟挡板现已推广到全厂所有制酒车间,深受好评。
发明何止这些,还有新式制曲工作防尘服、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基酒生产尾酒输送一体化系统……茅台酒厂车间工人“脑洞”大开,以一些看似很小的创新,切中生产低效环节要害,为这个时光悠远的烈酒品牌,持续增添前行的动力。(来源:茅台时空)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