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歌词唱的好,“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谁把谁当了真,套路玩的深”。
近几日,关于年份酒的话题再度被炒起,这很大原因是因为某品牌推出所谓“真年份酱酒”闹得。此前,该企业并购重组后为了重振雄风,推出了浓香型的“、零勾兑真年份酒”,可谓是击中了年份酒的痛点,一下成为网红产品。如今又推出“真年份酱酒”,却不禁让人疑窦丛生,毕竟该企业在过去是以浓香为主营业务。
其实,所谓“年份酒”,就是指窖藏的时间长的酒,以茅台为例,有15年、30年、50年、80年的年份酒,年份时间越长价格越高!但实际上,我国市面上的年份酒大多都是用存放短年份的基酒加入少量的长年份的基酒勾兑,标签标注的却是时间较长的年份为某年份酒。比如包装上写的年份三十年,并不是说这瓶酒里面所有的内容物都是储存三十年,而只是指在这瓶酒中勾兑有部分陈藏三十年的酒。
所以这就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年份酒的争议,其中较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认定年份酒。
对此,有热心网友还曾杜撰过这样一个搞笑段子:“有酒厂用棉签蘸一点陈酒放在酒池里搅一下,一池的年份酒就生产出来了。”虽然段子的内容难免有些夸张,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如今市场上的“年份虚构”现象。
过去市场上很多的年份酒都是企业根据自家产品定位需求和实际年份酒的存量而自我标示的,正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因此对于年份真假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那么年份酒该作何认证呢?对此,中 国 酒业协会2019年4月发布了《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其中,严格规定了年份酒的产品标准,即年份酒在年的表达上一定是低酒龄,即产品所有基酒的加权平均酒龄要大于标注酒龄。产品标准中主体基酒占整个酒的至少80%,这80%要在第三方监督核查下进行标签标注。另外20%不予标注,是尊重我国白酒不同香型的酿造基本原理,以及尊重各个企业之间在产品品质表达上的核心技术、自主技术。
随着“年份酒标准”的出台,对于肃清年份酒市场乱象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今,某品牌却以真年份酒作为重要的产品噱头推向市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此大家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是真年份酒,那岂不就是归属“老酒”范畴,年份酒与“老酒”如何进行区分呢?
对此,就要知道何谓“老酒”呢?顾名思义,“老酒”是具有年份的酒体。但老酒其实也两个层面的区分:一种针对企业来说,那些经过陶坛等容器长期贮存的上等基酒叫“老酒”,这种“老酒”是企业实力的体现,“老酒”存的越多说明企业实力越强;另一种是瓶装储藏了一定年份的成品酒也可叫“老酒”,这种“老酒”在流通过程中因品牌或香型具有增值空间被长时间保留下来。
因此,年份酒虽说也与时间有关,但比较之下,“年份酒”与“老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这主要是因为年份酒有一定的“老酒”成分,但又不完全是使用实际贮存年份的老酒。因为白酒企业生产命名年份酒与国外不同,国内多数的年份酒采用的是酒厂贮存的长短不同年份的“老酒”(基酒)重新勾兑调配而成的“新酒”。例如,茅台15年年份酒,是用不低于15年的“老酒”(基酒),按照15年陈年贵州茅台酒标准精心勾兑而成。所以年份酒既老又新,“老”是因为有酒厂贮存的“老酒”(基酒)的成分,“新”是因为酒体重新按照品质口感要求勾兑调和而成,其内部酒质的稳定性与市场上流通的“老酒”存在价值差异和口感差异。
正因为市面上流行的大部分年份酒并不是真实年份贮藏的年份酒,因此当前该品牌出现的“、零勾兑、含量的真年份酒”就打破一般年份酒的认知,令人生疑。所疑虑不外有三点:
首先,“、零勾兑真年份酒”,直白的说就是把贮存的某一真实年份的“老酒”从陶坛散装变成瓶装,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白酒生产必经过勾兑环节,但这种不经过勾兑的成品酒能喝吗?口感如何?
其次,“真年份酒”会不会出现年份不足的现象,也就是说把八年的说成十年,十二年说成十五年,毕竟当前对真年份酒的鉴别还没有完全实现仪器检测就能证明。
第三,企业年份酒的真实存量能够企业的长期运作吗?尤其是从主做浓香转型做酱香,这对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酱香型白酒来说,这种近乎抛家底式的营运方式,有几家企业敢这么做,恐怕如今的茅台也是不会如此的吧。
其实,当前消费者对年份酒已经认为是行业营销概念,与酒企达成了某种默契,但此时真年份酒就如一枚重磅炸弹,重新炸开了已经平静多时的年份酒市场,不管是企业出于何种目的,但是以一种令人咋舌的方式去运营,真的能够赢得消费者与市场的认可吗?
对于“、零勾兑真年份酒”,您怎么认为呢?文末请留言等你分享。(文章来源:智度名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