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啤酒累计进口量40.178万升,累计下降4%;累计进口额388.242万元,累计下降4.3%。
无独 有偶,日本清酒烧酒酿造商协会(JSS)近期发布了2024年日本清酒出口数据。其中,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同比2023年量额分别下跌8.11%、6.32%,较2022年高峰量额分别下滑17.6%、28%。
多个酒种频频爆出进口“冷门”,难道说明中国的酒类消费水平在逐渐下降吗?实则不然,在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可以看出中国酒类市场多重要素的相互博弈。
日本清酒和进口啤酒的下滑,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中国酒类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消费者需求从“量”向“质”的转变,推动着市场结构发生调整。
中国本土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酒作为承载着表达情感的媒介,一直在节庆送礼、亲友聚会的场合当中举足轻重,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中国酒类市场不变的本色。相较于国外,中国酒文化传承的时间比之日本、韩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无疑更加源远流长,影响范围也更为深远,这为中国酒类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国酒类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且被拥趸的酒种繁多,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清酒、烈酒等等。其中,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酒类,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消费基础。啤酒和葡萄酒等其他酒类则因其时尚、养生、适宜聚会等属性,近年来销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中国酒类市场之所以能够自给自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产品牌的崛起。近年来,中国酒类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例如,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品牌,通过不懈的技术革新和品质提升,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同时,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本土啤酒品牌,也凭借其亲民的价格和广泛的市场覆盖,占据了啤酒市场的主导地位。特别是中国的葡萄酒,近年来无论品质还是品牌,都呈现出快速提升态势,其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影响进口酒数据方面,国外因素也不可忽视。全 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了酒类消费。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进口酒类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当今,本土酒类品牌凭借品质提升和价格优势,逐步对进口酒类市场份额形成蚕食。
综合所述,伴随市场逐渐成熟,高端酒类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点,消费者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品质、品牌和个性化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酒类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在竞争中努力脱颖而出。
而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调整、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和贸易摩擦因素,无疑都会对酒类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酒类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酒类市场必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本土品牌与进口品牌之间的博弈也会更加凸显,市场结构调整势在必然。无论中国酒类企业还是国外进口品牌,都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中国酒类市场上立于不败。(中国酒业协会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