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就有行业数据显示,小酒市场容量约有200亿,并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未来几年,小酒市场容量或可达到500亿规模。
近几年,小酒热的兴起推动不少小酒品牌的崛起,名酒企相继推出自己的小酒品牌,亦是看准了小酒这块高潜力市场。
3月9日晚,天佑德青稞酒北京公司总经理、中酒网CEO刘剑晓做客云酒夜话时提到,小酒已率先在这场疫情中回暖。
率先回暖,这是小酒将保持增长或者说加速增长的迹象。这场已经到来的“暖春”,需要什么样的小酒?
小酒回暖趋势明显
从酒企到经销商,再到终端,疫情带来的几乎是市场全链路的“冻结”。由于各地疫情管控,酒行业线下核心消费场景基本消失。
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下调应急响应级别,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开始日渐增加。刘剑晓表示,虽然疫情防控趋势向好,但依然在管控中。与此同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小趋势”。
“不出门、不串门的宅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两三人小约小聚成为主流,这大大提升了小酒的消耗体量。今年2—3月份,整体大瓶酒开瓶率不足去年50%,而小酒则在60%—70%。整体小酒的回暖趋势是明显的。”
以餐饮消费场景为例,刘剑晓提到,青海地区的餐厅陆续开业,甚至有餐厅出现排队的现象,但却基本没有大桌,而是以2—4人的小聚为主,这表明疫情对小酒的影响更小。
而在疫情后,刘剑晓认为,近期都不会有大桌聚餐,小酒市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小高潮。
小酒做好准备了吗?
2010年左右,80后、90后开始成为白酒消费主流群体,整个小酒市场就是在这时开始启动。
刘剑晓表示,这一群体对酒水的选择十分多样化,白酒并不是首要选择。“如何应对新一轮的消费变动,如何迎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成为酒企的新课题,于是小酒开始被市场重视,培育出百亿大市场。”
由于疫情的影响,原本就火爆的小酒市场,或许将趁此契机获得更多消费群体,但这也对目前的小酒提出更多要求。
现在的小酒,能跟上消费需求的升级变化吗?刘剑晓认为,“各种小酒很快就被市场很重视,各酒企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小酒,但这个行业其实一直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被众人诟病的品质,目前大部分小酒酒质都是马马虎虎,甚至是低劣,不符合现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其次是包装简陋,多数光瓶酒、小酒都以光瓶为主,或是白瓶配螺旋盖,显得比较低端。
大部分小酒定位于低端产品,利润空间薄弱。
上述问题,是小酒市场的现状与趋势间的落差,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势必会倒逼酒企、品牌、产品转型升级。
什么样的小酒才是未来“新标杆”?
消费需求升级的两大关键词,一是品质,二是个性化。
与高粱酒相比,青稞酒的蛋白质含量、钙含量、铁含量、磷含量都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小酒来说,青稞酒或许是小酒品质升级的一个突破口。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大的青稞产区,约占总量的70%。这里5年能产三季青稞,约100万吨年产量当中,只有40万吨可用于酿酒,且只能酿造10万吨青稞酒。十分之一的比例,注定了青稞酒的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也了青稞酒的稀缺品质。
这里也被称为三江之源、亚洲水塔,祁连山水系共有冰川3306条,是天然的酿酒好水。此外,采自昆仑山的花岗岩大理石做成的窖池、低温低水分发酵80余天,这些都赋予了天佑德小黑青稞酒独特的高品质。
这款天佑德公司拓展省外市场的先锋产品,担负着青稞酒品类和天佑德品牌化推进的使命,从酒体到包装都定位于“品质好酒”。
作为小酒,其与大酒大的差异就是个性化,而来自青藏高原,天佑德小黑青稞酒的个性化就更为突出。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高原净土,源自这里的青稞酒,品质同样是个性化的。
其次,青海省作为旅游大省,有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胜地,互助土族故土园是青海省大的土族民俗文化建筑群,已成为西北旅游大环线中的重要景点;地域特色赋予了天佑德小黑青稞酒个性化的文化色彩。
从这场疫情开始,小酒率先迎来酒类市场的新机遇,高潜力市场需要高潜力产品,而天佑德小黑青稞酒身上,就有着小酒“新标杆”的共性。(来源:云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