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80多岁正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有一位80岁的老人季克良,近两个月来生活竟然是这样的画风:
3月6日,茅台制酒二车间,指导生产。
3月7日,茅台制酒五车间,指导生产。
3月中旬,茅台制酒十五车间,指导生产。
3月27日,茅台学院,签名赠书。
3月30日,茅台制酒十八车间,指导生产。
4月14日,茅台集团,参加老领导座谈会。
……
这些行程,还不包括季老这两个月曾多次受邀到各地酒厂调研、传授经验、指导生产工作。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4月也是季老的寿诞月。
季克良一生与茅台结缘,不仅把茅台带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也把茅台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值此季老寿诞之月,我们再次回顾他为茅台乃至白酒做出的重要贡献,向季老致敬。
开拓:构建科研工作体系
庚子仲春,在茅台制酒车间,经常能看到季老忙碌的身影。
季老会详细询问生产检测数据,认真聆听车间负责人介绍各轮次产酒情况,仔细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指导打糟上甑、晾堂操作等工艺环节,品尝新烤取的基酒,有时还会拿起木锨上阵,指导生产。
事实上,自从踏入茅台酒厂开始,这几十年来,季老一直关注茅台酒的生产工作,哪怕退休后也是如此,每轮次生产季都回到厂里。
季克良大学一毕业就到了茅台酒厂,直接深入参与酿酒,从投料、制曲,到发酵、蒸馏、取酒,每个环节都身体力行。
酒厂酿造环境是高温作业,非常辛苦,而季克良却一刻不曾懈怠。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有三年多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有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很大。当然,付出就有收获,这段艰苦的时光,不仅让他对茅台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烂熟于心,同时结出了累累硕果。
1965年,季克良写出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地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白酒的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后来,季克良陆续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还总结提炼了“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对茅台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填补了酱香酒标准的空白。
季克良从事茅台酒科研及管理工作期间,构建了茅台酒科研工作体系,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酿酒科学理论和应用体系,茅台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为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坚守大国工匠精神
季老在2017年上海酒展致辞中说:“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季老认为,要传承工匠精神,不仅要坚持优的传统工艺,还要保持敬畏感,讲究奉献精神。
酒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产物,要想做好的白酒,酿酒工匠就要对自然、对质量保持敬畏感。季老始终坚持质量底线,强调质量是产品、品牌的使命,也是企业的使命。正是他的这种坚持,才使得茅台酒能够几十年始终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平,并且连续五届获得“国家名酒”称号,多次获得国内外质量金奖。
作为酿酒工匠,还要勇于奉献。季老前半生都奉献了给茅台酒,退休后曾担任北京茅台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围绕茅台品牌的悠久历史、独特酿造工艺等,系统化地挖掘茅台故事,不断构建品牌文化高地;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持续不懈地宣传茅台酒酿造理论体系和茅台创新成果。
季老还通过授课、讲座、撰写文章等方式,致力于茅台酒传统工艺与文化价值的传承。《季克良:酒魂匠心》这本书,系统地写出了季老50多年的管理经验,展现了茅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过程。茅台不仅仅是用工匠精神抓内部质量,而且有对消费者负责,做良心酒的工匠态度。
3月27日,季克良应邀来到茅台学院签名赠书。活动结束后,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又拉开话匣子,就茅台酒的创新与发展、工艺与品牌,以及茅台学院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侃侃而谈。
2019年12月18日,2019(第十四届)品牌年度人物峰会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茅台集团老领导、酿酒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膺“品牌70年70人”奖项。而这个奖项,是季老多年来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之一。
季克良是世界酿酒大师、的白酒专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任第四届、第五届白酒评酒委员,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大、十八大代表;是1992年、1995 年食品工业优企业家,曾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专家、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国企经营管理者、酒业功勋等多项荣誉。不过,季老曾说:“我喜欢的称呼,是工匠,还有非遗传承人”。
从青年壮志到耄耋坚守,季克良酿出了让世人沉醉的茅台味道。外界习惯这样评价:“季老成就了茅台”,此时,季老总会立刻纠正:“是茅台成就了我。”
高山仰止,大国工匠季老,值得尊敬。(来源:北京茅台文化研究院)